爬楼一周年感想

如今的中国,城市发展的一大标志似乎就是楼房的高度,于是建筑物如同人们膨胀的欲望,疯狂生长,摄影圈的爬楼也逐步兴起,加上近两年的航拍,好像只有更高、更广的视角才能满足人们的眼球。


城市的美丽,在每人心中应是不尽相同。


看过现在流行的照片类网站上很多的爬楼照,也几乎看遍带有南京标签的所有照片,每个城市的照片却都是满满的重复(不仅仅是爬楼照),摄影人那种看见好机位抑制不住要去亲自拍摄的欲望特别能理解,但也在逐渐消退,每一座城市在我们眼中已经都变得程式化、标签化,其实如果不是这个城市里的人和摄影这个圈子中的人,应该很少有人能区分出那些建筑、立交桥属于哪座城市,甚至照片中有这座城市所谓的地标建筑,恐怕也很难辨识,我最多也就只能知道这不是南京(除了一些极其知名的)。


城市同质化,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之一。鳞次栉比的高楼带来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商业区、一模一样的品牌商店、一模一样的住宅区,甚至是一模一样的建筑命名(商贸中心、环球中心、金融中心)。以前曾看过一句话,一座有魅力的城市,应该拥有更多的转角。国内的城市随着发展,未必需要也不可能建的出如布拉格般的城市风格,但也不应是满眼望不到头的xx大道,各个城市的街巷都湮没在老城区的拆迁之中,保留下来的所谓老街区,已然被各类商家包装成商业区,原本的住户早已不知所踪。就我自己的感觉来说,一座城市在我记忆中的,绝不是什么地标建筑,大部分的这些所谓地标都会在我离开后的不长时间里被我遗忘,人们对城市印象深刻的往往都是街头巷尾,比如北京路边的京腔、香港的双层巴士、成都的苍蝇小馆,那么什么会让人记住南京呢?紫峰大厦?我曾不止一次在鼓楼附近听到有人在跟同伴说起这个地标“南京那个最高的那个楼,叫什么的,叫什么的……”,我相信,比起这一栋栋高楼,一座座立交桥,能让人记住的可能是颐和路的黄墙、中山陵的蓝瓦、春日里纷飞的毛絮、夏天满眼绿色的林荫道、挂着烤鸭的卤菜店、各种名头的汤包和鸭血粉丝汤。


曾看过一篇写多伦多的文章,文中提到,多伦多像极了纽约,像极了美国的各个城市,于是它可以是《The Incredible Hulk》里的纽约哈林区,可以是《The Recruit》里的华盛顿,也可以是《Good Will Hunting》里的波士顿,还凭借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群扮演了《Dracula》里的伦敦,其实文章总体都是在称赞多伦多,但从这段文字中,却看见了现在中国城市的影子,城市之间无比相似,尤其是新建城区,彼此相互模仿,让人觉得生活在哪里都可以,生活在哪里又都缺少一份归属感。

评论
热度 ( 24 )

© Meteor | Powered by LOFTER